为优化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我校于2月27日上午组织召开2025年度大型精密仪器购置论证会。本次会议围绕总价逾千万元的高端仪器购置方案开展专业评审,通过多维度论证严把设备配置质量关,系统推进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会议由党委常委、副校长郭云东主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外专家及教学科研单位代表共20余人参会。
聚焦需求 严把设备配置科学关
郭云东强调,大型仪器购置必须坚持“学科导向、科研支撑、开放共享”原则,以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目标。他要求重点把握三个核心维度:一是技术参数对标国际前沿,二是配套条件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三是共享机制促进校内外协同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设备购置真正转化为支撑学科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的核心动能。
多方联动 构建专业论证矩阵
会议特邀内江农科院副所长苏建(水产养殖与水域生态修复领域专家)、绵阳师范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蒲志强(信息化建设专家)与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成立论证委员会。国有资产与实验设备管理处从资产管理规范角度进行合规性审查,科技与学科建设处从学科布局战略层面开展适配性评估,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中心重点论证设备智能化管理及云端共享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形成“管理审核+学科评估+技术保障”多维论证体系。
精准对接 突出学科特色需求
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4个教学单位及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实验室等2个省级平台依次汇报。申报单位通过PPT演示、数据对比等方式,系统阐释拟购设备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并提交可量化的共享使用方案。专家组围绕设备安装场地改造、安全防护等级标准、使用效益量化指标等提出改进意见,特别强调安全运行保障体系与绩效评估机制需同步完善,确保设备高效运行、长期发挥作用。
本次论证会严格遵循“申报陈述+交叉质询+方案优化”的闭环论证模式,历经4个小时高强度、高标准的专业化、系统性评审工作,最终形成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评审结果。该模式为我校构建“统筹规划、集约共享、动态优化”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筑牢了坚实根基,有效推动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图文:杨戟 初审:龙宇 复审:杨戟 终审:王瑛杰)